追问“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的人应该具有哪些素养,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并搭建框架、阐述内涵。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共5个方面,这5项素养的首字母均为C,故称该模型为核心素养的5C模型,这些素养简称为5C素养。——刘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文章附后)创新需要四个要素:第一个当然得有创造者。对于创造者,要着重研究他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质。第二个是创造的过程——它是怎么创造出来的?第三是结果,是产品。第四是跟环境的互动,环境可以促进或者妨碍创新。这四个字母都是P打头的,所以国外叫“4P”要素。——金涌(清华大学院士)(文章附后)只有同时具备以下四项标准,才能够称为好的教育创新成果。将这四个标准的英文单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如下公式:“解决方案(SOLUTION)+实践案例(EXAMPLE)+标准规则(RULES)+价值理念(VALUE)+服务于教育(EDUCATION)=优秀教育创新成果(SERVE)”,称为中国教育创新成果的SERVE模型,用于回答什么是优秀的教育创新成果,如何遴选优秀的教育创新成果,以期引领国内、国际教育创新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建立中国模型,形成中国流派。——刘坚
好的教育创新成果不仅可以为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而且为办好每一所学校,帮助每一位教师,发展每一位学生,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与地区的教育差距,全面提升我国教育质量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教育实际发展水平仍然无法很好地满足国家、社会和百姓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应试倾向依然突出,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亟待提高;很多教师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无法转变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实践;教育创新成果不少,但大部分不能得到有效推广和大面积应用。之所以存在上述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一大批指向具体教育问题、价值导向正确、操作性强、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创新成果,亟待建立教育创新成果发现、培育、遴选与推广的平台。为此,首当其冲需要回答“什么是好的教育创新成果”。
好的教育创新成果应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与核心理念,即正确的价值理念(Values,简称V)。教育价值观一方面表现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以及凝聚教育价值的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价值的尺度和准则,是人们评判教育价值有无和大小的标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体现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弘扬民族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创新全过程,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最终引导广大青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有助于引导教育工作者将素质教育理念与指导思想融入优秀创新成果,传递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与家长,以及每一名学生手中。面向学生的成果,要充分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教师和教研员的成果,要能够有效支持教师日常教学,把教育教学规律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面向校长和教育管理者的成果,要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教育治理能力和课程领导力,促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面向家长的成果,要能够帮助家长理解并尊重教育规律,提升育人能力,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教师成长之路究竟该如何走?——新教育人的选择:职业认同与“吉祥三宝”》)
好的教育创新成果应有明确的标准规则(Rules,简称R)。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而制定的共同规则,一项优秀的教育创新成果必定有其内在的标准。有没有形成行业标准,有没有提炼出一项成果中可能隐含、广泛适用于一类特定对象或解决某种现实问题的专业标准,是衡量一项教育创新成果是否优秀的基本指标,是引领教育创新成果走向成熟的基本准则,是发掘、培育、推广教育创新成果的重要依据。教育创新成果必须具备“遵循教育基本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属性”,“提供可以有效解决中国教育现实问题的创新属性”以及“可操作、可应用、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品属性”。无论是哪一种教育创新成果,它都应该有明确的表现形式、针对性和适用范围。(《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明确的标准能够为教育创新成果质量、专业化程度、竞争力的保障提供切实依据,是教育研究人员、企业和实践者三者之间关系的纽带。一项教育创新成果一旦提炼出相应标准,能够有助于促进教育研究者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能够有助于加大监督力度,引导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有助于教育实践者建立信任感,从而放心、安心地使用教育创新成果。(《底线+榜样:新教育实验的管理铁律——新教育实验区校工作的底线要求》)
好的教育创新成果应有系统的解决方案(Solutions,简称S)。系统的解决方案是针对某些已经体现出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所提出的解决整体问题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单一的产品不是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应当有明确的适用人群、适用对象、适合解决的问题,有成体系的问题解决路径、有效的应用指导以及提升成果应用效果的综合性服务。有些解决方案还需要包括扎实的硬件产品、简便的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行动是改变命运的根本途径——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系统的解决方案能够为一类或几类教育问题提供针对性强、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一条龙服务。教育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不同教育问题需要的解决方案不同,某些成果专业性、针对性不强,似乎“包治百病”,反而导致运用的领域不够清晰。好的教育创新成果必须形成一系列高品质的解决方案,使某类或几类教育问题得到针对性、系统性的解决。(《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让梦想成真》)
好的教育创新成果必须有成功的实践案例(Examples,简称E)。成功的案例一定是在特定条件或特定群体中有代表性,具备很强的榜样价值和导向意义,对教育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起着示范、诠释和指导作用。成功的案例既是验证教育创新产品是否优秀的关键证据,也是创新成果应用与推广的重要支撑。(《如何有效推进区域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的管理铁律》)优秀的案例在宣传、推广教育创新成果过程中起到展示与示范作用,便于教育实践工作者(使用者)理解内涵、相互传播以及学习借鉴。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基础,它通常是全面的但亦是相对抽象的;而优秀的案例正是解决方案推广应用的“敲门砖”和“突破口”。(《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四项标准,才能够称为好的教育创新成果。将这四个标准的英文单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如下公式:“解决方案(SOLUTION)+实践案例(EXAMPLE)+标准规则(RULES)+价值理念(VALUE)+服务于教育(EDUCATION)=优秀教育创新成果(SERVE)”,称为中国教育创新成果的SERVE模型,用于回答什么是优秀的教育创新成果,如何遴选优秀的教育创新成果,以期引领国内、国际教育创新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建立中国模型,形成中国流派。
教育创新成果的发现、培育、遴选与推广,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工程。教育公平既是教育条件的公平,更是教育内涵的公平,这些都要以优秀教育创新成果的应用来承载、支撑和实现。好的教育创新成果不仅可以为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而且为办好每一所学校,帮助每一位教师,发展每一位学生,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与地区的教育差距,全面提升我国教育质量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新教育实验的关键因子——新教育是怎样提升教育品质的,它的突破点、生长点、动力源是什么?》)教育创新成果评价体系(SERVE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教育创新成果发掘、培育与遴选过程的专业化、规范化,形成教育创新领域内共同遵循的、制度化的框架,可以全面而有效地提升教育创新成果的专业品质,实现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公益界跨界合作,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投资家、企业家深度介入教育领域,引导全社会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学校、家长提供大量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教育创新成果,为提升我国教育质量整体水平、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9日第7版。作者:刘坚、魏锐,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图片来自:“守望新课程”微信公众号,特别致谢!)
我们知道传统教育讲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主要是指知识传授。在今天这个时代,互联网这么发达,这种被动式的教育受到了质疑。当代对于教育而言可能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种教育是互动式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我们国家的建设过程之中,科研创新能力可能是未来国家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无论是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所有的竞争最终都取决于技术水平;而技术水平取决于人才素质,人才素质又取决于人的创新能力。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第一个就是创新发展。创新对我们国家来讲,对我们自己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是有不同的特质的。在自然科学中新的发展和旧的发现是并行不悖、互相包容的。比如说我们有了量子力学,但经典力学照样在宏观领域中适用。但工程科学的创新就非常残酷,新的发展和创造必然是毁灭性的、替代性的、颠覆性的。比如胶卷,2000年胶卷的生产达到了高峰,当时三个企业——柯达、富士、乐凯主宰了胶卷的发展。可是后来出现了新的照相方式,三个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柯达把这种数码成像技术封存起来——它认为还是胶卷赚钱多——结果在2012年倒闭了,相反,富士又起死回生,站到了数码成像的制高点。
创新需要四个要素:第一个当然得有创造者。对于创造者,要着重研究他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质。第二个是创造的过程——它是怎么创造出来的?第三是结果,是产品。第四是跟环境的互动,环境可以促进或者妨碍创新。这四个字母都是P打头的,所以国外叫“4P”要素。
我们今天只谈一个事,就是创造者。我们怎么培养一个人,赋予他创造的能力?其实创造能力人人皆有,可是创造的行为不是人人都具备的。创造需要知识、需要经验,可是一个人虽然很有学问,但他可能是个“百科大字典”,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创造性的成果。创造也不等于天才,一个人可以非常聪明,可是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创造行为。创造力是需要磨练的,需要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这种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表现在想象力、联想力、观察力、观察力等方面。
今天我就跟大家讨论这些问题。在讨论之前我先说一个事。杨振宁先生到清华大学教学半年以后,在一次教学会上说:我听了各位教授的课,觉得你们都学识渊博,你们用你们的知识打造了一个金丝笼子,非常地完美。学生要想调皮,要想提点什么怪问题都无从下手,你已经把他完全封闭了。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对清华大学这样一个学校,这种教育方式是摧残人才的。
教育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法、逻辑法,通过逻辑思维非常缜密地分析,有助于非常快地系统地掌握知识,可是它封闭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培根的归纳法。培根的归纳法并不强调逻辑思维,它是通过案例给出来的,从基础的层次逐级升级,最后达到普遍的真理。比如说,你要给学生讲表,你可以讲A工厂的表有什么特点,B工厂的表有什么特点,C工厂的表有什么特点,将来这个学生如果要做一个类似的东西,他可以从不同的案例里找到灵感,集大家所成,创造出新的东西来。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所谓的“动物法”,借助形象化思维从一个思维方式“跳跃”到另一个,这种像动物一样的跳跃性的思考也非常得重要。一个教师讲课的时候应该三种方法并用,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创新能力。
首先是想象力。我们举一个关于超水平想象的例子。人类第一次比较精确地计算出地球的直径是在什么时候?也许是在文艺复兴时代。但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埃及的一个图书馆馆长就进行了探索。他在看到日食后,猜想日食上面的影子是地球的投影,由此,他想到了测量地球的直径。他到了埃及最南边的阿斯旺,有一天太阳在天顶时,他把这一天的日子记下来。第二年的这一天,他在自己的家乡亚里山大港测量太阳光和天顶的直角夹角。据此,他计算出了地球的直径。这是一种超水平的想象,完全通过想象解决了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其次是联想力。联想力和想象力有什么不同?举个例子:哥德巴赫在中国非常有名,哥德巴赫猜想是怎么出来的?是这样的: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欧拉,说我发现凡是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拆分成三个素数的和,比如7可以拆分成3+3+1,他问欧拉:到另外无限大以后,这个是不是还对?欧拉立刻回信,说:你的猜想很不错,我发现凡是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拆分成两个素数的和。比如6可以拆成1+5,8可以拆成3+5。这两个假设就构成了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是通过想象得到的,而欧拉是受了启发,联想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3D打印。在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时,一个美国教授拿出了用3D打印的一个小直棍,往水里一扔,小棍最后变出了“MIT”图案。他说他现在做的是4D。其实这里面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只是用了记忆合金的材料。记忆合金大家都知道,可是我们没有这么快的反应、这么快的联想,把3D打印和另外一个技术连起来,成为4D打印。
联想也体现在逆向联想上。比如我们国家的铁矿石一般含铁量在30%,而澳大利亚铁矿一挖出来含铁量就是55%。我们买澳大利亚80%的铁矿,买得多了,铁矿石就涨钱。从原来比较合理的30美元一吨,最后卖到了130、140美元一吨。十年左右,澳大利亚获得了两万亿美元的暴利,而中国损失了两万亿美元。选铁矿很难,可是我可以反选,我们可以选里边杂质为硅的铁矿,把硅撇出去了,就是铁矿石的纯晶了。这样我们就可以不依赖国外了。
第三是变通力。变通力就是一个人必须非常灵活,要会用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去看待新问题。这里的故事牵扯到约里奥•居里和伊伦娜•居里,就是居里夫人的女婿和女儿。在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科学家玻特,他发现用α粒子轰击铍,打出了一种强度不大而穿透力很强,在磁场中不偏转的射线,他将它称为“可能是γ射线之类的东西”。两年以后,居里夫妇让一个学生重复一下,发现石蜡不仅不吸收“铍射线”,而且从石蜡中打出了质子。当时约里奥•居里没有什么特别颠覆性的感觉。这个消息发布在杂志上以后,卢瑟福非常震惊,他觉得这个实验不是做错了就是解释错了。之后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弄清楚铍辐射原来是一种中性粒子流,于是,卢瑟福十二年前的预言终于被证实了,又一个基本粒子——中子,出现在人类的面前。1935年查德威克独获了诺贝尔物理奖,而约里奥•居里由于思想非常地守旧,结果和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第四个是交叉组合能力。爱因斯坦对交叉组合能力给了非常高的评价,说交叉组合是创造思维的本质特征。我想给大家说一下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它就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量子力学家薛定谔在上世纪40年代在剑桥大学做了一个科普报告,主题是“生命是什么”。他认为一个大分子的三维排序可能是遗传基因信息传递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信息传递是通过物质结构传递到子代去的,这样使生物学研究到达了分子层次。但是,当时所有的遗传学家都不感兴趣,因为他们还在染色体层次做工作。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有所感悟,一个化学家把DNA打碎了,发现了它由四个碱基组成。之后有三组人用这四组模块去拼DNA的结构。美国人鲍林在研究蛋白质结构时知道,蛋白质有螺旋形的片断,因此估计DNA结构也是螺旋形的。他找了当时做物质结构实验的研究组——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但是没有谈妥,鲍林的实验就停止了。这时英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也在搭模型,他们的模型是三条螺旋线。之后他们找到了富兰克林的合作者,搭了两条螺旋模型,但是他们犯了一个错误:同碱基配对。研究碱基的科学家告诉他们不可能出现这个情况。他们重新做了假设,认为只有两种配对方法是稳定的,也就是A和T配、C和G配,这样在两条螺旋线之间形成了一个梯子。DNA的结构模型就这样诞生了。
第五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英国科学家弗莱明是研究葡萄球菌的。葡萄球菌是一种致命的细菌,伤口感染了葡萄球菌就会得坏血病。有一天他在一个大培养皿中安置了葡萄球菌,下班的时候忘了关窗户,第二天回来后看见,葡萄球菌突然死了一大群。他立刻查原因,发现杀死葡萄球菌的是青霉菌的代谢球菌,就是青霉素。后来有人问他,你是怎么发现葡萄球菌可以被青霉菌的代谢产物杀死的呢?他说他不知道。别人研究后发现,在他的实验室的上一楼层也有一个实验室,那个教授专门研究青霉菌,恰恰那天他也没有关窗户,青霉菌就从他的窗户里飞到了弗莱明的实验室中。这是一个非常偶然的现象,可是这个现象被弗莱明抓住了,成就了一个大发现,造福了人类。很多成功不是那么有逻辑的,不是靠逻辑思维出来的,而是靠抓住了机会。
最后我们讲坚持力。一般来讲一个科学家是很难有赌徒心理的。一个领域大的科学发现出现以后,就会认为这个领域可能已经研究得差不多了,不愿意再在里面投入精力了。这种赌徒心理实际上是要不得的。只要你有见地,有判断能力,就应该继续钻研。举个例子:最早有人把鸡的癌细胞打到另一个鸡的身体里,证明了癌是因为病毒传染,得了诺贝尔奖。可是有人不服,他发现自己的一个朋友,她的祖母得了乳腺癌,妈妈得了乳腺癌,自己也得了乳腺癌,不仅如此,女儿也得了乳腺癌,这说明癌症是来源于遗传。可是他不敢说。因为遗传病不传染,传染病不遗传。既然已经传染了,为什么还遗传?可是他不死心,几十年以后发现,有一种遗传现象叫做反转路。后来又有人发现,免疫能力差也会得癌,因为免疫力差会使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变成癌细胞。第四个发现是最近的,有个科学家发现基因突变很容易发生,但是如果免疫能力强了,就会有免疫细胞。这个人把血液里的免疫细胞拿出来进行体外培养,用于治疗癌症并获得了成功。这四个发现都得了诺贝尔奖,这在诺贝尔奖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最后说一下,创造能力是要多方面培育的,表面上看是不需要念书的,实际念书非常重要,可是不要当书呆子。
(文章来源于“守望新课程”公众微信号,是作者在中国教育创新博览会的演讲。)
2018年3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在北师大京师学堂举行发布会,首次对外发布《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和《中国优秀教育创新成果质量评估报告》。这次发布会引起媒体和教育界人士积极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新华网、中国网、腾讯教育等新闻媒体和从事教育研究、教育行政人员及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大学生代表五十余人参会。
报告一:《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社会走进新时代,那么什么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发布会开场,刘坚院长提出的问题引起与会者的共鸣和思考。刘坚院长说,改革开放4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老百姓摆脱了贫困,这其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提供有保障的国民基本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过去,中国基础教育功不可没!但是,在从生活富裕走向国力强盛的未来几十年,仅仅满足于读写算的国民素养教育是完全不能支撑这一发展进程的。面对未来,中国基础教育肩负重任!
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工作与生活。近十几年来,21世纪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
刘坚院长介绍,我国教育界对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关注也日益升温,逐步实现从理念向实践的转化。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是着力推进的关键领域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2016年,受教育部委托,著名心理学家、北师大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领衔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刚刚颁布的高中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并要求在高中教材修订和教学实践中落实。在学术界,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的讨论非常热烈;各地教育部门与中小学校都纷纷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评价相关探索。这些都是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在我国扎根、发展的表现。【背景2】受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委托,2016年,我们形成了《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国际进展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始终关注基础教育国际发展趋势并积极参与相关研究。2015-2016年,受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WISE)委托,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完成了《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国际进展报告。2016年11月WISE面向全球发布该报告的英文版、中文版和阿拉伯文版。这是我国第一份正式受国际组织委托作为主持方独立完成的教育报告,是国际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报告的内容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为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重要参考。该报告的核心内容在许多重要的培训场合被引用,在许多实践领域的教学提升项目中被借鉴,成为核心素养教育在我国扎根落地的助推器。
在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实践层面,总体上讲全球都缺少广泛、系统的教育实践,缺少指向核心素养的具体可行的教育解决方案。为此,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发起并组织了“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教博会以发现、遴选、培育、推广教育创新成果为核心任务,已于2015年、2016年、2017年成功举办三届,共有700余项成果参展。“聚焦核心素养,全力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成为教博会的核心理念,积极发现、重点评选、优先展示在核心素养教育方面做出有益探索的教育创新成果,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核心素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成果1】通过国际合作深化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研究,2017年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和中国21世纪人才标准联盟等机构联合提出核心素养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共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包含3-4个要素,为全球核心素养研究提供了一份来自民间的中国方案。
201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以下简称P21)、中国21世纪人才标准联盟(CP21)联合发起,拟通过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化关于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为此研究院完成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吸纳了中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基于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求,进一步追问“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的人应该具有哪些素养,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并搭建框架、阐述内涵。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共5个方面,这5项素养的首字母均为C,故称该模型为核心素养的5C模型,这些素养简称为5C素养。
【成果2】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并将其置于核心素养的统领位置。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涵养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养成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一个中国人具有中国根基、打下中国烙印的体现。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为其他各方面素养提供价值指引。重视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培养,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都具有指导意义。
本研究所提出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包括多个层面的含义,既包括对不同文化内涵、共性与差异的认识和理解,更包括能够认同并愿意传承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等。
强调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等一系列问题的追问与思考是个体身份认同的基础,是每个人融入社会、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的保障;同时,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可以引导中国学生在走向国际、走向世界的时候,保有一颗中国心。第二,践行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能够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看待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这样的人在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等方面会更具有竞争力,在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中也更有优势。第三,任何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对于个体形成良好的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理解与传承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凝聚人心、共筑精神家园的基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指出我们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以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为核心,对于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具有深远意义。【成果3】报告在系统阐述五大素养的内涵、要素与行为表现的基础上,明确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五大素养之间的关系。五大素养从不同角度反映了21世纪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它们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紧密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报告为进一步推进核心素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为全球推进核心素养教育贡献了中国智慧。
五大素养各有侧重。文化理解与传承对所有行为都具有导向作用;审辩思维与创新更多地表现为认知能力,审辩思维强调符合逻辑、多角度思考,创新强调突破边界、打破常规;沟通与团队合作侧重反映个体的社会技能,沟通强调尊重、理解、共情,合作强调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坚持与妥协。
五大素养又相互关联。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核心;创新离不开审辩思维,沟通是合作的基础;良好的审辩能力能够提升沟通与合作的效率,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创新。
综上,五个素养从不同角度刻画了21世纪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它们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紧密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第一,提出了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突出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使其成为中国学生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脊梁。
第二,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发展学生道德规范、思想品格、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第三,各素养的内涵阐释,既反映认知要求,又体现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既反映结果目标,更突出过程目标。
第四,各素养关键要素的提炼和行为表现的描述,为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由教育理念走向教育实践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开展核心素养测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体现中国特色,具有极强的国际传播潜力。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团队合作四方面素养已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报告中关于文化理解与传承的阐述,虽然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但其讨论问题的视角、框架、内涵阐释于世界各国、各民族都适用。该模型在论证的过程中,得到P21组织CEO的高度认可,并积极表示会借助P21的全球合作网络向国际推广,为全球核心素养教育提供一份“中国方案”。
【背景1】教博会有效促进成果展示交流与成果质量提升,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三届教博会共展示了700多项成果,组织举办了300多场论坛沙龙工作坊等专业活动,推荐了20项SERVE奖成果,参加人次超过10万,100多家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了持续关注报道。
在对参展成果方做出的调研中,97.0%的参展成果方认为参加教博会对提升成果的知名度有帮助;95.2%的参展成果方认为参加教博会对提升成果质量有帮助;在问及教博会提升成果质量的主要来源时,89.9%的参展方认为参观者对成果改进、发展提出了特别好的建议;99.4%的参展方认为同行的成果展示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有很大收获;98.8%的参展方认为大会报告、嘉宾发言促进反思,有利于形成优化成果的新思路。
在对参观者做出的调研中,98.7%的参观者认为了解到了当下教育发展、教育创新的趋势和动态;96.8%的参观者认为发现了很多好的教育创新项目;92.9%的参观者认为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行;92.2%的参观者已经开始尝试或正在规划将发现的好项目、好理念应用到工作中;76.1%的参观者与一些教育创新项目的研发机构或个人达成了合作。
时至今日,教博会已经成为国内唯一由部属高校主办、指向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服务我国基础教育实践、完全公益性质的教育盛会,其专业品质、社会名誉度逐年上升,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影响和改变初见端倪。【背景2】新时代教育质量的提升呼唤对教育创新的深度研究和战略指引。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对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变革以及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大趋势,急切需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教育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首创精神,特别是灵活的市场机制和企业的创新活力,极大地推动着中国社会经济领域不断改革不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但是相较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就,教育发展的力量来源相对单一封闭、教育创新动力还显不足。近年来,尽管我国教育总量不断扩张,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高品质的教育创新非常缺乏。由此,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迫切呼唤教育创新成果的不断涌流,迫切需要为教育创新成果的选题、研发、优化的方向提供战略指导。【成果1】首创基于SERVE模型的中国教育创新成果质量测评框架,为不断提升教育创新成果的质量提供有力指导。
在促进成果发现、遴选、培育和推广应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1)研制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创新成果指导框架,引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成果研发的方向。(2)构建基于SERVE模型的教育创新成果质量评估标准指标体系,促进教育创新成果的有效遴选和质量提升。(3)建立通过教博会培育与转化教育创新成果的有效途径,促进教育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推动教育创新成果充分“流动”。(4)探索教育创新成果培育孵化、价值认证、推广应用、质量监控的模型与策略,促进教育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2015年首届教博会上,刘坚院长率先提出了“优秀教育创新成果的SERVE模型”,强调优秀教育创新成果应具备四个标准: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与核心理念(Values,V),有明确的标准规则(Rules,R),有系统的解决方案(Solutions,S),有成功的应用推广案例(Examples,E)。将这四个标准的英文单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如下公式:“解决方案(S)+ 应用推广案例(E)+标准规则(R)+ 价值理念(V)+ 服务于教育(E)=优秀教育创新成果(SERVE)”,即教育创新成果的SERVE模型。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创新成果,如何更好地进行成果研发、成果提炼和成果评价,SERVE模型的提出弥补了我国教育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通过两年的持续研究,在2017年第三届教博会上研究院又发布了基于SERVE模型的教育创新成果质量测评框架。每个一级维度包括3~4个二级维度,并对二级维度的内涵进行描述,对教育创新成果的分析评估更加细致、深入。
SERVE模型自提出以来,用于2015年至2017年三届教博会的成果评选以及期间组织的各种成果交流研讨活动,实践表明为成果评选和促进成果发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指导。在对参展成果方做出的调研中,98.8%的参展成果方认为教博会提出的SERVE模型为成果的发展方向提供引导,98.2%的参展成果方将思考SERVE模型的内涵,并依据其优化成果。【成果2】建设中国教育创新成果优秀案例库,首批入选92项优秀案例,为形成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中国方案奠定基础。
实践表明,教博会对于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服务国家基础教育发展与创新实践,促进教育系统转型与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博会展示成果中所汇集的教育创新经验的传播,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启动了《中国教育创新成果优秀案例库》(以下简称《案例库》)建设,以期能够促进优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惠及更多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同时也为我国教育创新工作的推进及教育成果的总结提炼提供借鉴。
我们综合考虑每届教博会遴选成果以及成果交流研讨会时的专家评价、教博会现场展示效果,特别是参观者的评价反馈,评定出92项优秀教育创新成果,成为首批入选《案例库》的优秀案例。
首批入选的92项成果既展示了中国教育创新的风貌,也为教育实践问题解决提供了一系列优质的解决方案。对这些成果的申报来源、适用群体、涉及内容领域做统计,可以发现:(1)社会各个行业共同参与教育创新成果培育与应用的局面初现雏形,借助市场机制解决教育核心问题的社会企业正在成长。(2)从成果适用的区域来看,面向城市、县镇、农村的成果依次递减,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成果偏少;从学段上看,指向义务段较多,学前和高中段偏少;普适性的成果较多,特定指向的成果偏少,针对弱势群体和学习困难儿童的成果较为贫乏。(3)成果以课程和教学类为主;高质量的评价类成果、指向教育内涵的软硬件建设成果、指向制度创新和教育治理及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成果偏少。不少以学科为载体的创新成果,正在关注核心素养的养成,但是对不同领域素养的关注度尚不均衡;超越学科的通用素养是难点也将是重点,亟待突破。
相信《案例库》的持续建设不仅能够跟踪记录中国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历程,同时不断提出和丰富中国教育质量提升的系统解决方案,代表中国教育创新水平,服务中国教育创新发展,发出中国教育创新声音!【成果3】深入分析优秀教育创新成果,整体把握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成果的发展水平,引导教育创新成果质量提升的方向。
本报告运用基于SERVE模型的中国教育创新成果质量测评框架,对首批入选92项优秀案例从价值理念的前瞻性、解决方案与理念的一致性、成果的专业品质与可操作性、对实证研究的重视程度(例如对实践案例的刻画,是否形成基于实践优化成果的迭代机制),以及成果是否具有明确的标准规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定量评估,从而多角度描绘了中国教育创新成果的水平分布、先进经验以及存在不足。同时,比较了不同研发来源(企业界、教育界)成果之间的差异,探讨了教育成果推广应用中遇到的困难与阻力。对如何促进教育创新成果的研发优化与推广应用提出建议,为教育创新成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乃至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创新发展指明方向。
【主要发现 1 】成果总体上教育理念先进,解决方案与理念的一致性良好,能够反映我国教育改革的成绩和发展方向。在“价值理念的前瞻性”方面,企业界与教育界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在“解决方案与价值理念具有一致性”方面教育界表现更好。总体上讲,企业届在教育创新方面表现出新活力,与教育界形成优势互补。公益界的成果数量少,质量普遍较高。
【主要发现 2 】大多数成果专业品质高、操作性强,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特征,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提供了众多的解决方案。成果专业品质的提升需要进一步规范研发程序,加强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进一步增强成果更新、迭代意识,形成成果自我优化、不断提升的机制。
【主要发现 3 】总体看,成果对实证研究不够重视:缺少实践案例或者对实践案例的描述不清晰,缺乏通过证据说明成果有效性的意识,未能充分利用实践反馈进行成果改进与优化。教育界成果在“提供完整的实践案例”和“借助证据说明成果使用效果”方面明显优于企业界,在“基于实践案例进行成果优化”方面教育界和企业界均表现欠佳。
对全面提升教育创新成果水平的重要启示:要充分认识到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人的成长过程要有敬畏之心,因此任何一项教育“产品”的研发都应该增强证据意识;充分发挥实践案例对于成果研发、优化、推广、应用的作用,增强采集案例的丰富性和案例实施记录的准确性,并依据成果应用过程的反馈进行及时改进。
【主要发现 4 】成果普遍缺乏“明确的标准规则”,教育界与企业界在这一方面均表现不佳,尤其是缺乏评估“产品”效果的“质量标准”。教育创新成果的研发与提炼应进一步强化对“标准规则”重要性的认识,细化、深化“标准规则”,推动教育创新成果的标准化建设,大力提升教育创新成果的专业品质,促进教育创新成果更好的复制、推广。
【主要发现 5 】地方政府和学校已经具有购买教育“产品”的意识,多数用户认为教育“产品”收费标准适中,但购买行为尚不普遍,成果的推广应用存在困难。主要原因有:由于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尚未建立,购买第三方服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且程序复杂、专项经费投入缺乏、教育产品质量评估标准和准入机制很不成熟等,这些是制约教育成果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
目前教育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机制尚不成熟,教育界与企业届有效的跨界合作尚不充分,教育功能强但商业价值弱的成果推广应用存在突出困难。教育创新成果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如何建立有效的政府政策支持、舆论环境、市场规则,还有待破题。倡议建立教育创新成果转化国家级实验区,研制和试验教育创新成果准入机制、制度安排、专业评估、交易平台、专业人才培养培训、舆论引导等系统化解决方案。